第三百一十章 决定出兵-《我是范蠡》


    第(2/3)页

    伯嚭说:“我对越国复国是有功的,越王会不给我一口饭吃?”

    他没有听信范蠡的话,还幻想越王能给他一官半职。当夫差进入姑苏,百官朝贺时,伯嚭也在其列,越王指着伯嚭说:“不忠于自己的君主,对外接受外国贿赂。祸国殃民,这种奸佞之人留在世上,天理不容。拉出砍了!”

    范蠡派人收了伯嚭尸体,将他埋了,叹息说:“该走不走,还是死于贪啊!”

    这都是后话,提前表过。

    第二天,吴王和范蠡、伍子胥、伯嚭几个人,依然就是否发兵救援鲁国,展开讨论。

    伍子胥不同意发兵救鲁,他的理由是,吴国现在经济十分困难,国库空虚,老百姓也没有存粮,这种情况之下,参与大规模战争是十分危险的事。而且齐国答应,只要吴国置身事外,就可以获得二三百里的疆土。这样,吴国不但保存了实力,还能获得意外地好处。就算齐国言而无信,不给他们好处,也不会侵占吴国土地,吴国也没有什么损失。还争取到一次和平的机会,只要有三五年的休养生息,国力一旦恢复,就可以挥师北上,纵横天下。

    无疑,这个主张是正确的。但是却遭到伯嚭的强烈反击。伯嚭通过和范蠡的谈话,已经死心塌地为范蠡办事了。

    伯嚭的意见是:齐国知道吴国绝不会出兵帮助齐国的。但给以好处,让吴国按兵不动是可以做到的。只要吴国按兵不动,齐国就可以击败鲁国。那时,齐国打了胜仗,会将鲁国洗劫一空,那就等于齐国和鲁国的力量合在了一起,这时,吴国再想讨伐齐国,就绝对没有胜算。齐国本身就没有信誉可言,悼公阳生就是通过政变上位的。强大起来的齐国不但不会践行诺言,还有可能挥师南下,进攻吴国。那时,吴国后悔也来不及了。

    范蠡的意见是:天下都知道吴国和鲁国关系很好,是一种虽然没有签署条约但实际上的同盟关系,现在,盟国受到外国侵犯,吴国作壁上观,这是失信于人,今后,没人再敢相信吴国的话。这对今后吴国处理和各国关心时,有极大的负面作用。而这样做,吴国和齐国的矛盾并没有消除,今后更有可能爆发战争。那时,齐国比吴国强大的多,要想取胜是难上加难。从长远观点看,坐看齐国做大而不加以遏制,吴王称霸天下的愿望也许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了。

    几个人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争论得十分激烈。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事只有吴王拍板决定了。吴王说:“我们已经得到十二个字神谕:应时而动,因势而上,可得无虞。这就是说,我们在这件事上,应该积极主动,不能保守退缩。寡人的意思是,吴国出兵是一定的,我们可以出而不战,但绝不能让齐国灭了鲁国,等到双方打得差不多了,我们再发兵攻击齐军,和鲁军联手,虽然不能灭了齐国,但也可以重创齐军。”

    伯嚭赞道:“君王雄才大略,经过这一仗,可以让齐国五年爬不起来,那时我们收拾他,就容易多了。”

    范蠡说:“只要击败齐国,北方的半壁江山就是我们的,逼晋国会盟,就可成就霸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