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三份战报-《我是范蠡》


    第(1/3)页

    吴王在姑苏台召集伍子胥、伯嚭、范蠡等几个吴国重要人物开会。讨论当前局势,制定吴国如何应对的决策。

    吴王虽然耽于享乐,迷恋美色,但野心还在。这种称霸天下的野心也是春秋时各国君主,特别是大国君主所共有的。

    周国作为华夏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早已不复存在,周天子作为最高统帅也是有名无实,没有人再听他的。

    在欲望和利益的驱使之下,各诸侯国开始了残酷的兼并战争,不能兼并的,就大家坐下来开会,所谓会盟。然后选出霸主。所谓选也是假的。实际上是最强大的国家迫使其他国家承认他的霸主地位。

    做了霸主的好处是说不完的,他可以指使调动其他国家的军队,爱打谁打谁,谁不听话就打谁,各同盟国还要交保护费,大量的财富和美女集中在手中,享受不完。

    这是一种巨大的诱惑,各个诸侯国君主都无法抵抗这种诱惑,于是都殚精竭虑地想要发展自己,灭掉别人,独享天下财富。于是就爆发了春秋战国长达四百年的战乱。

    最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所以后人总结:春秋无义战。这些数不清的战争,没有一次是正义的!

    吴王夫差自然不能免俗。北方齐鲁即将爆发大战,这对吴国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战略机遇。吴王的野心有开始膨胀了。所以他听伍子胥说:吴国现在还不具备战争的条件时,便出言讽刺:“相国的英雄气概那里去了?”

    伍子胥当年的确有威震天下的英雄气概。吴国从一个地处偏远的小国弱国,发展成为一个可以傲视群雄的大国强国,可以说,伍子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但此一时,彼一时,吴国已经是一个大国,第一重要的是保住大国的地位和实力,然后才能抓住机遇,全力一搏,完成霸业,在这一点上,伍子胥始终是清醒的。

    可以说,伍子胥的所有看法和意见,站在吴国的角度上来说都是正确的。

    可惜吴王不听他的。他和吴王的矛盾越来越深。

    世上的事情很吊诡,看着顺眼的人,他的意见就是不对的,听着也顺耳,看着不顺眼的人,他的意见哪怕很正确,听着也不舒服。吴王对伍子胥正是这种情况。

    伍子胥当然能够听出吴王话中的讽刺意味。他心中暗暗叹息,低头说:“老臣的意思是,我们还不能完全确定齐国和鲁国真的要打起来,还不能确定怎么办。我们且稍微等一下,老臣估计就在这一两天,北方的情报就可送达,那时候,我们再讨论如何应对。”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