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前朝余孽只想卖烧烤》


    第(2/3)页

    送娃娃去上学,真的划算吗?

    就在百姓们犹疑不定的时候,楚溪客又发布了第二项“劝学政策”——

    家中有一个孩童上学的,每旬有一百文“笔墨补助”,家中有两个孩童上学的,则增加到每旬一百五十文,以此类推。

    蚊子再小,那也是白得的呀!

    紧接着,楚溪客又说了,每个学生都能办一张“学生卡”,拿着学生卡在官办的店铺消费一律折上折。比如,一条棉被原价是一贯钱,平川户籍按照半价买,再叠加学生卡的话那就是半价基础上再半价!

    虽然一张学生卡只能用一次,但是平日里的油盐酱醋啥不是钱,里打外出当真能剩下不少了。

    这还不算完。

    楚溪客还说了,若是外郭的村户,有三个以上的孩童读书,优先安排搬入城内居住;倘若原本就住在城内,家中大人符合条件的可安排进楚记或棉纺厂工作。

    相反,若有人原本就在官办工厂上班,却不让家里的孩子上学,呵呵,懂得都懂。

    有了这出连环计,平川境内的孩童有一个算一个,全都去上学了。

    虽然一些百姓起初老大不情愿,但真正看着孩子们穿着整洁的校服,唱着嘹亮的校歌,精神抖擞地进出学堂,到底是欣慰的。

    楚溪客并没有强迫每个孩子都去学四书五经——毕竟他自己都不咋能学会,而是在五经学堂之外又设置了技能学院。

    年龄大一些的少年,或者家里希望孩子尽早学一门手艺的,就送进了技能学院。

    就像黄丁班的同窗们当初所期盼的那样,平川境内的所有学堂和学院不是按家世分班,也不是按成绩,全凭专业划分和个人意愿。

    正式开学那日,黄瑜险些落泪。

    当初在长安太学,楚溪客跟同窗们说这些的时候,他还以为要很久很久才能实现,没想到,这么快就亲眼看到了。

    其中,还有几位同窗成了学堂的先生。

    他们的平川王殿下,从未让身边的人失望过。

    ***

    哈桑坎穆尔来了。

    这位高大英俊的青年人,曾经以护卫的身份陪同勃律小王子来到平川。那时候他的国家贫穷得连春播的麦种都买不起。

    关键时刻,是楚溪客拉了他一把,送给了他面条机和榨油机,还有珍贵的配方。

    对方也不遗余力地履行着这份盟约,凡是经过坎巨提的大昭商队都会得到最高的礼遇。

    坎巨提每年都会派使者前往平川,送来楚溪客需要的种子或植物。

    这一次,是哈桑将军亲自带队。

    哈桑面貌英武,笑得却有些腼腆:“我王收到了殿下的书信,非常感激您的慷慨,让我亲自送孩童们过来。”

    不久前,楚溪客给坎巨提的国王送去书信,介绍了平川学堂的情况,并主动提出了“留学生派遣计划”。

    说到底,也是为了巩固盟友关系,并且培养对彼此更为友好的下一代。

    眼下,楚溪客看着哈桑身后区区几十名孩童,疑惑道:“贵国国主的回信中说,会把坎巨提未满十岁的孩子都送来,这是又改主意了?”

    哈桑摇摇头:“这就是全部了。”

    坎巨提本就是个小国,依山而建,土地贫瘠,还总被周边各国欺负,孩子们能顺利出生并活到成年很不容易。

    楚溪客想到这一点,面露悲伤。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