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前朝余孽只想卖烧烤》


    第(1/3)页

    楚溪客只短短休沐了一日,就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棉田的采收工作中。

    平川城的一千亩棉田不是他个人的,也不是楚记的,  而是隶属府库,通俗说就是“国营”。

    因此,  从种植到采收都是六部衙门相互配合,  平川的屯田兵执行,楚溪客负责出主意加监督。

    说到屯田兵,就要提到大昭的征兵方式了。

    如今,大昭正处于从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过渡时期。

    所谓“府兵制”,  笼统理解的话可以用“兵农合一”来形容,朝廷在各地设置折冲府,  本地军户轮流上番,轮不到的时候就在家种地,  自给自足。

    “募兵制”征募的兵丁更贴近职业军人,脱离农业生产,  由朝廷派发军饷粮草,兵士们按照当地的情况行戍卫之责。

    平川军的职业军人严格来说只有两万,  如今正在贺兰康的安排下进行“特种兵训练”。剩下的就是屯田兵,王城的建造,  盐湖与煤矿的开采,  以及这一千亩棉田都是他们在干活。

    若是按照其他州的传统,屯田兵为官府干活不用给钱,不过,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楚溪客跟贺兰康商议之后,  还是给兵士们算了工钱。

    包括这次,  需要人手采收棉花的时候,楚溪客也是优先从屯田兵的家属中选拔。

    兵士们心内感激,干起活来更有动力,将棉田打理得很好。

    此刻,看着一望无垠的棉花田,楚溪客的心都敞亮了。

    当初,他壮着胆子离开长安,靠的不就是“棉田”这块大饼吗?说实话,那时候也就是凭着一腔孤勇,他自己心里都没底儿。

    直到此刻,看着一朵朵雪白的棉花,楚溪客提着的心终于踏实下来。总归是没有辜负那些跟着他千里迢迢背井离乡的伙伴们。

    一声锣响,棉田采收正式开始。

    当初,小吏们在城镇与村落中选拔采棉人时,除了军属优先,还依照楚溪客的叮嘱,给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的老弱病残一个机会。

    令楚溪客没想到的是,来的人中居然三成以上都是十四岁以下的孩子!最小一个只有六岁!装棉花的大包袱都快比那孩子高了!

    楚溪客愤愤道:“号召各家给娃娃报名上学的时候,都说家里没孩子,一说干活赚钱,倒是一个个地冒出来了。”

    钟离东曦安抚道:“总归过了秋收才正式开课,到时候再想法子也不迟。”

    楚溪客眯着眼哼哼:“也对,到时候看看我怎么治他们!”

    这事不怨孩子们,怪就怪某些大人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钟离东曦失笑,平川王殿下一眯眼,八成又要冒坏水了。

    楚溪客亲自体验了一下摘棉花的辛苦。

    农历七月,天气还是有些热的,为了不被认出来,他换上布衣草鞋,捂上面罩,戴着小凉帽,顿时就和周围的采棉人一个样了。

    钟离东曦原本要陪他,却被楚溪客赶走了。

    这个人哪怕穿着草鞋、披块麻布都是人群中最耀眼的存在,有他在旁边跟着,楚溪客分分钟暴露。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