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屠戮功臣始末-《逍遥英雄传》


    第(2/3)页

    朱元璋的步骤很紧凑,先是杀了他一直觉得不对劲的汪广洋,然后让涂节上表告变,说是胡惟庸联络陈宁等人准备造反,就此杀掉了一大批功臣宿旧,包括依附胡惟庸的官员和六部官属。大小官员被处死者多至一万五千余人,而后在洪武十九年穷治胡党,竟然编造出了胡惟庸通倭的证据,就此又杀了唐胜宗、陆仲亨、费聚、赵庸,最后连李善长也成了胡党最后的党徒。其中,吉安侯陆仲亨十七岁开始追随朱元璋起义,朱元璋说他是“此我初起时腹心股肱也”,而后在所谓的谋反审讯过程中,朱元璋明明知道陆仲亨并不是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大逆不道,仍然自己编造了一个借口说:“朕每怪其居贵位有忧色”这简直就是莫须有的罪名了。平凉侯费聚连儿子费超的命都给朱元璋赔进去了,反过头来还要被朱元璋说是胡党,朱元璋说费聚是“聚曩使姑苏不称旨,朕尝詈责,遂欲反耶!”陈年的老帐都翻了出来,可见,费聚不死都不行。这点就是《明史》作者都看不过眼去。

    在胡惟庸死后,朱元璋毅然废除了丞相制度,暴露出他蓄谋已久的真实想法。

    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虽然和胡惟庸有姻亲的关系,但是,并没有把李善长牵连进来,只是贬斥了李存义而已,但是,李善长不知是什么缘故居然没有谢恩,这让朱元璋老大的不快活,联系到洪武初年李善长的种种骄横的做法,朱元璋准备对李善长动手了。

    对付李善长这样的功臣第一,自然不能向对付胡惟庸那样简单,偏偏李善长因为建造府邸的缘故向汤和借了三百人使用,让汤和给告发了,善长又给丁斌求情,这让朱元璋抓住了把柄,用严酷的刑讯逼供丁斌,得出了李存义奉了胡惟庸的口信请李善长加入谋反同盟的所谓的证据,还有李善长不举报胡惟庸交通倭寇的旁证,总之,一个家奴居然把主人在密室内说的话都举到了御前。

    朱元璋这样才从容的下命令说: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然而,还是不杀善长,直到有司说星变,需要杀大臣消灾,于是,善长为了朱元璋做了最后一次贡献,全家七十多口人同时被杀,李善长时年已经是七十七岁的人了,赐死给予全尸,算是朱元璋对这位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的“与陛下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主,亲戚拜官,人臣之分极矣”的多次称之为“赛萧何”的最大的功臣的酬劳。

    李善长冤死之后,郎中王国用上表抗言,以朱元璋的暴烈的性格也竟然是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胡惟庸一案标志着淮西集团文官势力的基本铲除殆尽。下面的目标就是武将势力了。

    明初武将的首领是徐达、常遇春,洪武三年之后,经常统兵在外,剿灭北元势力的也就是徐达、李文忠、邓愈、汤和、冯胜等人,洪武十八年,徐达、李文忠死后,克靖沙漠的基本就是冯胜、傅友德、蓝玉三人了。其中,蓝玉成为明太祖朱元璋晚年的军事上的主要助手,朱元璋把他比作卫青,可见,信任之专,宠遇之隆。然而,也就是因为这个开平王常遇春的内弟、淮西集团军事首领,在朱元璋临死前的几年中,竟然掀起了一起比之胡惟庸一案更大的政治谋杀案。原因自然是比较复杂的。

    蓝玉本人,史称:“饶勇略,有大将才。中山、开平既没,数总大军,多立功。”特别是在洪武二十一年,蓝玉大败元军于捕鱼儿海,“杀太尉蛮子等,

    降其众。元主与太子天保奴数十骑遁去。玉以精骑追之,不及。获其次子地保奴、妃、公主以下百余人。又追获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及平章以下官属三千人,男女七万七千余人,并宝玺、符敕金牌、金银印诸物,马驼牛羊十五万余。焚其甲仗蓄积无算。奏捷京师,”这是明朝建国之后对北元取得具有决定意义的关键一战,至此,北元一蹶不振,不敢再与明朝正面相较于北方。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2年)元降将月鲁帖木儿在建昌起兵反。蓝玉领兵平乱,擒月鲁帖木儿父子,送京师处斩,进封太子太傅。蓝玉早年追随沐英、傅友德、冯胜等人或定云南、或平蜀中、或征沙漠,军功显赫无比,朱元璋以大将军冯胜获罪在军中任蓝玉为大将军,恩比徐达、常遇春。但是,蓝玉本人是一个赳赳武夫,对待朱元璋的宠信显然估计不足,以为可以就此子孙万代了,所以,经常暴露出功臣素有的骄纵来,“黜陟将校,进止自专”,平北归来,就有人告发蓝玉*元妃,又闯喜峰口,蓝玉以军功最大,封为太傅,本人居然说:难道我不配做太师吗?蓝玉的干儿子实在太多,这和元末的起义军的传统有关,朱元璋的干儿子据说就有数十人之多,关键是蓝玉的这些义子平素狗仗人势,四处惹是生非,御史告发他们,蓝玉一怒之下把御史给赶跑了。朱元璋曾经在颁发给蓝玉的铁券中写进了蓝玉的不法之事,在于警告蓝玉安守人臣之分,但是,蓝玉并没有重视起来,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死,皇长孙朱允炆孱弱,朱元璋开始对功臣的存在倍感不爽起来,而这时候,一贯干犯法度的蓝玉成为首当其冲的靶子。

    早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一案初起时,朱元璋就开始有计划的诛杀武将了,只是还没有大规模的铺开而已,洪武二十三年先后杀了陆仲亨、费聚等人之后,朱元璋的态度已经相当明显,特别是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借故儿子不法杀害老朋友江夏侯周德兴一事在功臣中引起很大的波澜,在朱元璋的老乡和朋友中,幼年和朱元璋关系最好的就是周德兴和汤和,周德兴年长,朱元璋呼之为兄,洪武十四年五溪蛮乱,朱元璋不顾周德兴年高,仍然请周德兴出面,还给周德兴戴了一顶高帽子,说德兴是马援和赵充国,后来,福建有事,朱元璋又找到周德兴,说的更加恳切,“福建功未竟,卿虽老,尚勉为朕行”,结果,周德兴仍然不免赐死的下场,即使是这样,蓝玉也没有感觉到朱元璋的屠刀正在逼进自己。当然,朱元璋并不会因为蓝玉的浑然不觉而放弃屠杀。相反,则加快了屠杀的步伐。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受命告发蓝玉蓝玉在私第蓄养家奴披甲,将有变。又拘审元将纳哈出之子察罕,追讯蒙古降将与蓝玉来往事。朱元璋以谋反罪将蓝玉处以磔刑,牵连到十三侯、二伯,前后诛杀二万余人,军中为之一空。和胡惟庸一案同样编造了里通外寇的所谓证据,而编造的手法比之胡惟庸一案更差,在明末谷应泰所著的《明史纪事本末》中就公开怀疑蓝玉的谋反的真实性,谷应泰指出蓝玉之死是由于朱元璋“遂疑尾大之图”属于“傅会难明之事”,最为朱元璋隐讳的《明史》作者也不相信蓝玉的谋反,仍把蓝玉归入本传系列,而没有像胡惟庸那样列入奸臣传中。

    蓝玉死后不久,定远侯王弼就对傅友德说:帝晚岁峻诛杀,我辈几无噍类矣。结果,谈话被朱元璋侦知,王弼赐死。王弼人称“双刀王”,骁勇善战、万夫莫当,连常遇春都对他敬礼有加,女儿嫁给朱元璋的儿子楚王,以亲家的身份犹不能免于一死。王弼死后,朱元璋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的把最后的两员功勋赫赫的名将冯胜和傅友德也给杀了。傅友德其人能征惯战、为诸将之冠,曾经三易其主(刘福通、明玉珍、陈友谅),最后选择跟定朱元璋,史称傅友德“喑哑跳荡,身冒百死。自偏裨至大将,每战必先士卒。虽被创,战益力。”先后从徐达、冯胜等人平定云南、四川,功勋卓著。儿子尚公主,女儿做了皇帝的孙子媳妇,阖门贵重,然而,傅友德做梦也没有想到蓝玉死后不久,他就被架到了肉案之上,成为朱元璋杀戮的对象。傅友德之死在明朝内部也被视作是冤假错案,后来,在明孝宗的时候,身为亲王的晋王亲自给皇帝上书要求给傅友德平反,但是,没有获准,直到南明弘光时才给予平反,而这时明朝已经接近灭亡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