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尸变巫楚 第146章 点木成石、火正祝融-《我的邻居你惹不起》


    第(3/3)页

    “祝融”这个词很有意思,里面有着极其浓厚的文化成分。

    将两个字拆开来,“祝”指男巫,“融”指大明、大亮,泛指明亮。而夏天又是四季当中光明(即白天)最多的季节,“祝融”一词,也就因此被用作夏官官名,同样也是三皇五帝时期,夏官火正的官名。

    这个官名执掌的职分很大,不仅仅是执掌夏天以及火焰祭祀的权柄,它在尧帝时期被改称为“司马”,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则被称之为“大司马”,也就是执掌军队,从事对外战争的高级官员。

    因为“祝融”一词其实是一个官名,所以它并不是在特指某个人,在历史上也出现了多位“祝融”。

    而关于“祝融”一词,成为人们广为熟知的事件,应该就是在洪荒的世界当中,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争位这么一个神话传说。

    但事实上,在出土的考古文献里面,和共工争位的并不是祝融,而是当时黄帝一脉的部落首领,黄帝的孙子,颛顼。

    《列子·汤问》中记载道:“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这一段类似的文言文其实在很多文献里面都有。

    大致翻译一下就是: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结局显而易见,无论哪种版本共工都是“扑街货”。

    Loser共工和现代的很多屌丝一样,接受不了失败的打击,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这一段话里面虽然有着浓浓的神话气息在其中,大量的斗转星移、天塌地陷这样的夸张描写,但实际上应该是一种对当时战争惨烈的叙述。

    如果用理性的唯物主义去辩论的话,应该是有一个名为“共工氏”的部落,和当时黄帝一脉的颛顼部落争抢生存领地。

    而颛顼时期,负责对外征战的就是祝融火正,所以身为“战区总司令”的祝融,就率领军队,与共工氏大战,也就留下了“祝融与共工相争”这么一个神话传说。

    至于为什么会不周山被撞塌,天塌地陷、斗转星移,有可能是祝融挖开了某个河堤,对共工氏使用了水攻。

    这点可以参考三国演义关羽水淹七军,也可以参考这几年的洪涝灾害,古时候河坝决堤的威力真的和山崩地裂一样没什么区别。

    而在某个神话传说中,祝融火神击败了共工,用火焰能量将其活活练死,并成功掌握了“水”的权柄,这点和祝融使用了水攻击溃共工氏,又有着一定的共同之处。

    之后,颛顼的玄孙,重黎担任祝融火正,封地在当年有熊氏居住的土地上,被称之为祝融之墟,也就是如今楚国的先民所住之地。

    再之后重黎的弟弟吴回也担任了祝融火正,而吴回就是后来楚人的祖先。

    其实在荆楚之地,一直流传着楚国当初建国时的一个传说。

    传说楚国的先祖鬻熊,是祝融火正陆终的后裔,也是一个当时最厉害的巫师,并且有着前几任祝融火正流传下来的军事知识传承。

    在商末的时候,他作为老师扶助周文王姬昌起兵,第二年攻灭“邘”,第三年攻灭“密”,第五年攻灭“黎”等国,解除了周国北方和西方后顾之忧。

    在中原的整个战略版图上,戡黎、伐邗实际上是构成了对商都朝歌的直接威胁。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