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一章 研发火炮(二)-《汉并天下》


    第(2/3)页

    “用铁模铸造火炮之时,先在模的内表面刷上用细稻壳灰与细沙泥加水合成的涂料,再涂刷极细煤粉调制的第二层涂料,然后箍紧铁模,趁着炮神还是红热之时,清楚毛刺,便可以得到成品。不过这个涂料的具体比例还需要诸位自行斟酌一下。”

    天子刘洵回忆起来的细节和工艺其实都记录于明末赵士祯的《神器谱》之中,在穿越之前刘洵也是详细阅读过,因此自然是顺手捏来。

    其实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属模型铸造器具的国家,早在战国时期,就开始使用铁范成批铸造生铁农具和工具了。其中提到的使用铁模铸造采用的双层涂料,其实也是对中国传统铸造技术的演进,甚至都并非赵士祯首创,这一点天子刘洵还是记忆犹新的。

    “这个铁模铸炮的方法说起来并不难,可是做起来却并不容易。首先,要按照所铸火炮的大小,分五节做出泥模;然后按照泥模节数分制铁模模型,每节泥模分成两瓣,用车板旋制内面,使表面光洁形状规整,然后烘干备用;泥模内放入预制的把手,浇铸时和铁模铸成一体。”

    “用泥模翻铸铁模之时,先将炮口那一节倒置在泥质平板上,用泥填充其中一瓣,烘干后,盖上泥质平板,将型箍紧,浇注后便得到了第一节铁模的一瓣。然后出去填充的泥巴,又可以如法炮制,得到另一半的铁模。这样一节一节的浇注,皆可以铸造成层层切合的整套铁模了。”

    天子刘洵将这些工艺细节全部记录了下来,就好像直接看到了整个制造过程一般清晰。

    铁模的铸造办法其实并不是天子刘洵自创的,其实在后世满清末年鸦~片战争期间,这个办法便已经产生了。

    当时满清使用的火炮已经多年没制造新的火炮了,尤其是南方沿海地区很多炮台的火炮都是几十年前乃至更早康熙、明末时期铸造的。

    因此在战争开打后,满清才发现大炮缺乏,而北方用于拱卫京师的炮又不敢轻易南下,所以就要下面的官员加快制造大炮,而泥模制造大炮周期太长了,所以当时就有能让想到了金属模制造工具和农具速度快的特点。

    于是乎满清便开始经过一系列改进措施,将这个办法用来铸造大炮。

    显然铁模铸造大炮不仅具有铸造周期短的优点,而且还具备重复利用的优点。这样不仅减少制造周期而且还能使得大炮尺寸一致,实现标准化生产,其工艺还可以减少出现蜂窝等缺陷的可能性。

    可惜的是,这个新的铸炮方法出来没多久,满清就投降了,甚至还没来得及铸造几门大炮。

    “还有一点,铸造火炮也和打造火铳一样,必须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上的尺寸来,决不能有任何差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标准化,才能铸造出精良的火炮。”

    不经意间,天子刘洵便洋洋洒洒写了上万字的铸造工艺流程,而后才长出一口气,又整体看了一遍,便装入皂袋交给了中常侍耿国。

    “立即派人将这份东西交给陆军部尚书史曾,命其参考使用!”

    中常侍耿国恭敬的接下,而后便要前去办理,却听天子刘洵又嘱咐道:“这份东西乃是绝密,你还是亲自去一趟,亲手交给陆军部尚书史曾!”

    中常侍耿国也是暗暗一惊,不敢怠慢急忙拱手领命。

    当中常侍耿国风风火火的赶到长安城外的工坊时,陆军部尚书史曾正在召集一众部下在大堂议事。

    此时工坊按照工艺铸造的十九个泥模全都报废了,晾晒了一个月的时间,没有一个完全干透的,全都不能用!

    此时陆军部尚书史曾可谓是心急如焚,眼看着火炮的研发项目刚刚开始就要停滞不前了,可是军工司的一众百工却没有什么办法,在大堂内众人正在争论不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