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战时内阁-《汉并天下》


    第(2/3)页

    “……今西南羌胡作乱,朝中政务波折,朕心中甚忧。故,朕决议废黜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各省各部直属朝廷,对朕负责……”

    “……另,由大司马、富平侯张安世,尚书令丙吉、中书令魏相、门下令萧望之,以及原大司农耿寿昌为辅政大臣,于宣室殿东阁理政,谓为阁臣,正式组建内阁,统领百官、总揽朝政!”

    “……于宣室殿西阁成立尚书处,负责内阁各式公文的草拟,以及内阁与各部之间的上传下达之事……”

    中常侍耿国宣读完毕之后,朝野震惊,所有人都没想到,天子刘洵竟然直接取消了三省,只剩下“六部”,将朝中的权柄放在了临时组建的所为内阁手中。

    此时,大司马、富平侯张安世也是一脸的震惊,和尚书令丙吉对视一眼,心中暗道:“按照天家的这份内阁名单,我肯定是主责军事、征战,少卿、弱翁、望之肯定是负责朝中各项政务,分管各部之事,大司农肯定是负责朝廷财政了!诸人分管各部,相当于将朝中权柄彻底分摊,同时又直接向天家负责,如此一来天家便将朝中权柄牢牢的握在手中……”

    想通了其中的关键之处,大司马、富平侯张安世不由得对天子刘洵的施政手腕一阵赞叹。

    就在大司马、富平侯张安世沉吟的时候,中常侍耿国又取出了第二道圣旨。

    这份圣旨详细的说明了内阁的职责,以及内阁运转的流程和规定等等。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等等。

    此番天子刘洵制定的内阁制度,基本上是参考了后世大明的内阁制度。

    后世明朝最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和宰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同年九月,朱元璋设置四辅官,以儒士王本等为之。

    洪武十五年,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其中礼部尚书邵质、检讨吴伯宗、翰林学士宋讷、典籍吴沉分别为四处大学士。

    之后,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人担任,以辅导太子,品秩为正五品,其主要权力只是顾问。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而后到了建文年间,改大学士为学士,悉数罢免大学士,各设学士一人。此后改谨身殿为正心殿,设正心殿学士。明成祖朱棣虽有朱元璋一样独揽大权的雄才伟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驾亲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应运而生。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内阁制度至此建立。

    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全国1936处驿站,全长143700公里的驿道,层层下发到国家每一个角落。

    然而,&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也就是说内阁此时仍然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不是权力机构。

    永乐中期以后,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后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权力开始上升,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