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三章 我,道昌-《最强真言道统》


    第(2/3)页

    人间禁地一方的圣也各有想法,天驭神子沉寂,打量着战斗状态中的秦风,若有所思,天神族的圣始终捏着拳头,接下来他欲上场,终结年轻天骄。

    上官灵眼睛蹬得很大,一开始他觉得秦风不理智,设下擂台有欠考虑,随后又一人战十人,要面子不肯向上官禁地求援。

    “秦风好强,他还在不断变强!”

    龙蚁和五爪金龙震惊,自家师傅手上粘满血,不断从他人身上掰下骨头,这一幕,血腥而强大。

    夔龙叹息:“吾儿五爪,此人到底是何来历,你如何识得?”

    两条龙靠拢,絮絮低语起来。

    “八十根骨。”

    秦风的脸庞上沾满血迹,全身各处布满大大小小的伤口,损失全身大半的血液,不过战果惊人,他取出了大周众人共计八十根骨,其中有二十四根心肌骨。

    大周这面,八位大能面色惨白,八人皆尽失去了八根骨头,他们奄奄一息,勉强支撑着身子,面露惧色,有退避的意思。

    损失八根骨对大能来说不算什么,要命的是,八人纷纷被秦风掘开心头,摘掉了三根心肌骨。

    那是修士诞生心头血的地方,很重要,此骨有失,先天便不再完整,心头血失去来源,无法再补充。

    心头血,越是修为高深阶段越珍贵,圣人的心头血便已经很珍贵,药效惊人,不输于一些圣药。

    仙的心头血,十地难寻,一滴能够活死人,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青年此举,对诸人眼前看似无大伤害,实际很恶毒,毁掉他们的未来。

    大周皇帝眼神恶毒,尝试诸般手段仍旧斩不掉青年,就连引以为傲的大威天龙都被压制,他果断改变想法。

    “诸位,退吧,此子已成气候,我们没必要做无谓伤亡。”

    他施展始皇大道,构建一座桥,欲将大能们引向横练圣地外围,中止这场闹剧。

    他第一个登桥退避,道:“秦风,你伤我大周圣龙,这件事不算完。”

    大周背后有千面佛陀,乃佛陀落脚处,很不简单,在以前,一个世俗皇朝还不足以引起佛陀上心,佛陀之所以落脚此处,为的是菩提树。

    可大周出了周煌,成为阿弥陀佛的衣钵传人,若能够在诸多传人中脱颖而出,其地位还要高于千面佛陀。

    这导致大周和千面佛陀的关系更加亲近。

    “你很强,但能否度过此次大劫还两说,破九天存在的局,你招惹了无上大人物!”

    大周皇帝离去,衣袍猎猎,其并不惧秦风真正成长起来,哪怕此子真的成为圣,大周亦无惧。

    周煌的成就不可限量,将成为佛子,成为佛陀。

    “秦风,你摘掉煌儿的心肌骨,将加倍偿还。”

    他暗自下决心,对付不了面前的青年,可以针对那个村子。

    “几位,不能走,你们还欠我十三跟骨。”

    秦风将手中的八十根骨皆尽扔掉,被小朱雀一口太阳火精焚烧成虚无,紧接着他踏上那条路追了出来,索要剩余的十三根骨。

    秦风动作很快,看见末尾的两人,直接动手,零零碎碎从两位大能身上摘落十三根骨。

    第二位大能哀嚎,与秦风的搏杀中,他已经丧失五成生机,断掉一身骨,心肌骨也损失过半。

    见那人摘取自身的骨,他反抗,转过身搏击,绝不屈服。

    他心中明白,真要让对方取尽心肌骨,自无异于被废。

    “有血性。”

    秦风笑眯眯,从多个角度出手,成功取下一堆骨,凑齐九十三根后道:“好了这位大能,你可以离去。”

    他非常守信用,取满骨后,未曾再动手,没有收割对方性命的念头。

    “重明村余孽,大周终将荡平你的村子,你毁我前途,断我永生,我与你拼了!”

    他转身冲来,与所有人背道而驰,颇有一丝悲壮意味,不愿意就此停留在大能,前途断,他失去希望,连性命都不再珍重。

    知晓秦风能够摧毁体内生机,他还是义无反顾冲出。

    “我生为大周人,无论吾皇曾经做过什么,也无论几位皇兄做过什么,哪怕这些事并不光彩,为外人所诟病,我仍旧支持他们,心中无悔。”

    他冲了出来,和秦风搏杀:“这并不是说吾皇做的事,就代表正义,相反,这些事可能充满血,违背人伦。”

    “大音若希。”

    他击出一口钟,悠扬的钟声荡漾,震出秦风耳中的污秽,并未影响青年听力。

    他继续道:“我身为大周人,有这样的私心,吾皇所做的所有事,皆尽为大周利益,这同样是我们的共同追求。”

    “大巧若拙!”

    他变成一个渔夫,手中出现一木制鱼叉,将秦风当成一条陆地上的鱼,前前后后插出七击,都很讲究,只是未曾建功。

    “你天赋惊人,是我大周敌,不可化解,所以,哪怕死,我也想斩了你,为大周清除祸患。”

    “你我阵营不同。”

    中年的气势攀升到顶点,他言明,大周对重明村的劫掠并非自身意愿,但出于二人所处的地位,必须是敌,有必要分生死。

    “你的成长速度惊人,吾朝成为佛门的人间门户,虽说不惧,但能少一事也是最好。”
    第(2/3)页